微信即时交流
谭济才(1947-),男,湖南省双峰县人,茶树植物保护和有机茶专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遴选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1998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2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园艺系茶果专业,留校任教,2012年退休,一直在湖南农业大学工作了40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名、第二名),三等奖5项(3项第一名,2项第二名),国家农业丰收一等奖2项(第二名、第三名),地厅级奖多项。主编国家级教材5本,参编3本;主编专著5本,参编5本;发表论文(包括通讯作者)近200篇。担任过多个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但一直以茶学专业为主。从开始教学的第一堂课到退休前的本科生最后一堂课都是《茶树病虫害防治》。
邓欣(1952-),女,湖南岳阳人,茶树植物保护和园艺植物病理学专家,教授,硕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留校任教。合作编写出版了国家级教材《茶树病虫防治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副主编)、《植物病害检疫学》(副主编)、《园林植物病理学》等高校教材。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国家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一生主要以茶学和园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为主。
因谭济才和邓欣在茶学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很多是共同完成的,现以谭济才(本人)为主线将我们40年来从事茶学教学、科研和进行的社会活动简单的回顾。
一、主讲《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谭济才历36届、38年,邓欣历30届、30年
《茶树病虫害》是茶学专业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曾是茶学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7门主要专业课(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树病虫害、茶叶制造、茶叶审评、茶叶机械、茶叶生理生化)之一,但与茶学的其他专业课程不同的是,虽然也是围绕着茶叶高产优质服务,但教学和研究的对象却主要是昆虫与茶树病害,因此担任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是植保专业的老师,除安徽农学院等少数院校将本课程归茶学系管理外,很多院校这门课都放在植保系。
本人毕业留校分配到园艺系茶树栽培教研组,留校任教的主要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担任《茶树病虫害》课程的教学和实习(那时不讲科研)。因本课程以前一直由农学系植保专业的老师承担,教师不稳定,一般也不参加茶学专业的生产实习,茶叶生产上碰到病虫害的实际问题也难请到专业指导。上世纪70年代对学生的实习和动手能力很重视,园艺系领导通过与教务处协商,计划把《茶树病虫害》课程归于茶叶专业自己管理,培养自己的教师,便于统一进行教学安排和生产实习。以后又把黎家文、邓欣留下来,加上林学系没有合并去湖南林学院而留下来的肖健民、冯学渊、徐顺成等老师在1977年成立了园艺系园艺植保教研室,负责园艺系茶叶、果树、蔬菜三个专业的教学。
从1973年起本人边在植保专业进修,边参加茶叶专业的生产实习,并在1973年5月为茶叶72级试讲了2次课,1974年5-6月参与茶叶73级实习期间讲授茶树病虫害实验课和指导生产实习。从1975年起正式担任茶叶74级的《茶树病虫害》的系统讲课(120学时,历时2年),并制定完善了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实验实习计划。那几届学生的《茶树病虫害》课学时多,跨两个年度教学和实习,基本上课堂教学与实验和田间现场与生产实习各占一半。我主讲虫害,病害由植保系的王国馨老师讲,在生产实习中本人还要管病害的教学和实习。后来这门课程性质由主要专业课调整到必修课、必选课,学时也越来越少,到最后几届只有40学时。2012年退休前讲完茶叶2009级的最后一堂《茶树病虫害》课,也是本人教学生涯中给本科生讲的最后一堂课。从茶学专业1974级开始的系统讲课到2009级、时间从1975年到2012年,历36届、38年,如果从给72级试讲、73级上实验课算起则历38届、40年。其间从未间断过,没有别的老师代课,也没缺过学生的一次课,这在湖南农业大学也是十分少见的。
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本人负责该课程的绪论、茶树害虫和综合防治等教学内容,一般占该课程2/3以上的教学任务,有时也兼教茶树病害的课,还负责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1981年后(茶叶77级起)茶树病害教学主要由邓欣老师担任,到2011年上完茶学本科2008级的课,历时30年,30届(中间由其他老师代教2届)。本人和邓欣共同承担该课程教学30多年。
在完成茶学专业本科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了茶学系、园艺学院、学校成教部、师范部举办的校内各届茶叶专业证书班、函授班、培训班的《茶树病虫害》讲课和实验,估计有30多个班,一般每届学时在30-60学时不等。其中本人还担任过第二届云南茶训班班主任,与周跃斌老师带领学生从平江茶厂、湘潭茶厂、南岳茶场、广东英德茶科所、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等单位进行生产实习40多天。此外1978年为衡阳分院茶果专业76级(来校本部实习和提高)讲课一届,30学时。1982年带着标本、挂图赴湘潭农校为茶果专业79级讲课一届,40学时。
为了教好这门课,我们在园艺系、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1975年在广东潮汕模具厂制订了一套茶树病虫害的模型标本;1978年请湖南省茶叶试验站曾凡乐同志绘制了一套完整的《茶树病虫害》彩色挂图36幅;以后我们自己补充绘制了其他教学辅助挂图15幅;幻灯片几十张;自己采集实物、制作茶树病虫害教学标本200多盒;有机玻璃小盒标本200多盒,浸泡的幼虫标本100多瓶,浸泡的蜘蛛标本有200多管。当时不光在园保教研室,即使在整个昆虫实验室,茶树病虫害的标本都是最齐全的。上《茶树病虫害》课时,教室墙壁上是挂图,桌子上是标本,采用边上课边看标本,上完课就看标本的方式;到了植保系以后也是一手携挂图、一手提标本去上课,这些挂图和标本伴随着我们教完了最后一堂课,也伴随着我们的学生学完了《茶树病虫害》这门课程。
当时的讲课手写稿
教学挂图与标本
二、《茶树病虫防治学》全国教材从参编到主编
改革开放后,教育部组织全国各高等院校教师重新统一编写高等院校教材,通称统编试用教材。1977年12月由农业部和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的全国茶学专业的教材编写会在安徽农学院滁县分院召开,对茶学专业的7本主要教材进行了分工编写,农业出版社派编辑胡志江进行具体指导。文革前的《茶树病虫害》教材一直由安徽农学院主编,所以这次安农的张汉鹄先生理所当然是主编,浙江农学院的胡萃先生是副主编,本人有幸作为最年青的编委参加了本教材的编写(感谢园艺系领导和茶学系老师的推荐)。由安徽农学院主编的《茶树病虫害》教材分别在1980年和1993年出版了两版。本世纪前毕业的茶学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使用该教材。
进入21世纪时,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要求出版一套面向21世纪课程的新教材。《茶树病虫害》教材的原编者大都退休了,但各院校为争当主编单位仍进行了一番博奕,最后由农业部和中国农业出版社教材编审委员会遴选谭济才担任主编,采取主编责任制,即由主编组织编委会和负责制定编写大纲。
由本人组织的编委会尽可能的兼顾各高校的茶学专业,全部启用正在从事茶树植保教学的第一线教师。由安徽农大高旭晖和浙江农大叶恭银两位教授担任副主编,我校增加了邓欣教授作为编委。2001年在我校召开了编写会议,教材名称改为《茶树病虫防治学》。考虑到本教材涉及农业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两个分支学科,既要体现茶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又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成就、新技术。在专业课程学时减少、教材编写字数压缩的情况下,将提炼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体系,对原教材体系和章节作了重大修改和创新。是当时全国同类教材体例比较新颖、结构比较合理、病虫融合紧密、又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新教材。
本书于2002年正式出版,全国高校茶叶专业全部采用,各省职业学院的茶叶专业也基本上采用,反映良好。2010年第二版修正前,农业出版社向教育部推荐,正式作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仍由本人当主编,并提议增加了福建农大茶学系的孙威江教授作为副主编,我校又增加了谭琳博士当编委。第二版于2011年正式出版,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教材证书。2020年本书第三次修正时,本人已退休多年,农业出版社仍要本人当主编,本人推荐谭琳博士当第一主编,自己挂名作为第二主编,我校同时增加了胡秋龙和龚志华两位老师当编委。主要内容由谭琳修订,邓欣负责茶树病害的修订。第三版于2021年正式出版。至此,进入本世纪20多年来,全国普通高校和部分职业院校茶学专业一直在使用我们主编的教材。
1980年出版的全国统编试用教材和1990年出版的第二版
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
第三版编写人员
全国优秀教材证书
三、指导茶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和培养茶学研究生
1982年茶学专业开始在78级本科生中做毕业论文,本人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之一。
从1982-1992年本人和邓欣老师合带了茶学本科生50人做毕业论文,具体名单如下:
1993年后毕业论文开始计算工作量,外系学生不计,所以1989级起我们不能再作为茶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但是以后指导植保和生物安全专业的毕业论文中仍有32人做茶树病虫害或无公害茶叶方面的论文。这些学生很多仍活跃在全国和湖南的茶叶生产岗位上。
我是1998年评上硕士生导师,2002年在茶学博士点评上博士生导师;邓欣是2002年评上硕士生导师,虽然我们的编制己到了植保学院,但与茶学仍紧密相关。招收的博士生、硕士生中有12人来自于本校茶学系本科。
本人合作指导的3名博士后,其中程天印是挂靠在茶学博士后站,与刘仲华院士合作指导的博士后。指导的10名博士中,有2人来自茶学本科,3人属于茶学博士点,有4人做的博士论文与茶学有关。本人指导的33名硕士生(包括农业推广硕士)中,有10人来自本校茶学专业,有12人做与茶学有关的硕士论文。
邓欣指导的硕士生中也有2人来自茶学本科,3人做的茶学方面的硕士论文。
与茶学有关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名单
2012年我们退休时与研究生座谈会
2023年与茶学84级做毕业论文的学生聚会
四、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丰富了茶树病虫害知识库
调查与研究是茶树病虫害领域最基础的工作,这项工作几乎贯穿了我们的整个教学和科研生涯,从而形成了一个习惯,凡是到一个地方出差,只要有茶园就想去看看,有新的或重要的标本就会采集带回来。为了观察和研究,曾在我们住过的学校宿舍1栋、17栋、2栋的房前屋后种过3处茶树,搬到科教新村后,又在植保学院的校内基地种了一亩多地的茶树。坚持在茶树上不打农药,让其自然生长,便于观察病虫害的生活规律。曾有茶树病虫害调查笔记本10多个,详细记载了在全国全省各地调查所发现的病虫害的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等,对全省茶树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基本上清楚。
除了基础性的调查工作外,还对一些主要病虫害作了专项调查和研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和专著。主要工作有:
(1)湖南省茶园病虫及天敌资源调查与区域防治研究
调查研究时间:1986-1994年。
1985年本人最先向省农业厅经作局雷秉乾局长和刘先和科长提出来想在全省搞一次茶园病虫害及天敌、杂草普查,了解全省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得到了领导们的大力支持,同意给点经费补助,由农业厅发文到各地、县农业局尽力协助。1986年这项工作正式启动。由省经作局牵头,农学院园艺系和省茶叶研究所共同承担。由我们主持编写了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调查方案。这项调查研究范围广、任务大,时间拉得很长,农业厅经费只拨了3年,每年农学院和茶科所各2000元,但因为有各地农业局配合,到1992年野外调查基本顺利结束。全省共调查产茶县市83个,单位381个,茶园面积9.5万亩,采集病虫及天敌标本12800件。标本鉴定和整理又花了2年。鉴定出我省茶树害虫303种,全国茶树害虫新记录20种,全省新记录109种;病害107种,全国新记录21种,全省新记录3种;茶树害虫天敌365种。基本摸清了我省茶园病虫及天敌分布范围、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掌握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演替趋势。是湖南省有史以来,也是当时全国各省茶树病虫害普查最全面、工作做得最细、标本采集最多的一次普查,是难得的一份历史档案,以后的几十年在湖南省调查新发现的种类都不多。发表论文8篇。农学院主要通过茶学专业82级、83级、84级的部分同学参加了重点茶区的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为教学、科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调查还得到了各地县农业部门和供销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李卢保、刘贵芳、龚巨成、刘月球、王正秋、谢正淼、陈刚、廖家明等多位同志参与了具体指导和调查工作。
1995年此项目获湖南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ZB-T-25-1-225。
199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湘科奖字(96)第001号,960183。
获奖人员:谭济才、张觉晚、袁通政、邓欣、叶正凡。
(2)茶树病虫和天敌资源调查、鉴定、保存与编目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8FY210500-2。
这个项目其实最早是我提出来的,因我们在2005-2007年承担科技部重点项目《自然保护区生物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的子课题时,听说国家科技部基础平台建设准备扩大到一些主要农作物的资源调查,遂与中国茶科所植保室韩宝瑜研究员商量搞一次全国茶树病虫和天敌资源调查与标本信息化。韩宝瑜专程来我们学校与科技处商议签了协议书,由中国茶科所牵头向科技部申报,要求我们不再申报,答应以湖南农业大学作为第二主持单位,本人作为第二主持人。2008年由中国茶科所向科技部立项,把全国各省茶科所和相关院校都组织起来,结果单位多、经费少,但是各单位的任务还是完成得较好。
我校参加人员有谭济才、邓欣、谭琳及部分研究生,共收集制作茶树昆虫标本600余份,病害标本100多份,天敌标本50多份,蜘蛛标本30多份;拍摄病虫及天敌生态照片600多份。发现了铃木窗蛾、网锦斑蛾、无常魑尺蛾、钩翅尺蛾、间掌舟蛾、茶树蚕蛾、鸟粪象甲、棕长颈卷叶象甲等8种中国或湖南省茶树害虫新记录种,发表论文5篇(主要是研究生李密、周红春、肖蕾、李新月等完成)。向科技部基础平台提供昆虫信息1000多份。韩宝瑜后来调离中茶所,改由肖强主持,项目怎么验收、怎么结题也没有向参加人通告。课题组在2013年出版专著《茶树病虫害诊断及防治原色图谱》,把我们发现的8种新害虫全部编进去了。本书由肖强主编,本人是编者之一。
(3)《茶角胸叶甲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参加单位:郴州地区农业局,湖南农学院园艺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的茶树害虫在湘南、粤北、赣南、闽北等茶区严重发生为害,尤其是郴县华塘茶场是省农业厅的茶树良种繁殖场,大量的扦插母穗和幼龄苗木被咬食得千疮百孔,省农业厅责成郴州地区农业局和华塘茶场尽快想办法防治。1983年下半年应郴州地区农业局经作科长刘贵芳等邀请,通过考察后向局领导提议作为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局领导答应先由郴州地区农业局列题,后由地区科委正式立项。这是本人主持的第一个课题,我们带领茶学81级的刘月球、尹寒清、彭雄根、张迪清等几位同学坐镇郴县茶场和临武茶场,并由地区各县农业局配合,通过对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主要茶区的调查考察和走访,基本掌握了茶角胸叶甲的发生区域、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探索出综合防治的配套技术,成功的防治了此害虫的发生为害。地区科委主持成果鉴定时请来了湖南茶叶界和植保界的权威如省植保所长雷慧质、农业厅植保处长胡坤元、农业厅茶叶科长刘先和,茶叶学会理事长朱先明、湖南农学院昆虫教研室主任陈永年等9位专家,专家们评价很高,被评为1986年郴州地区唯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成果除发表了3篇论文外,及时被《茶树病虫害》全国教材引用,后被多次引用到其他杂志和书刊中。其综合防治技术被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广泛采用。为我们以后的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此项目获郴州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郴地科奖字(86)第4号。
1987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湘科奖字(87)第005号,证书:86205。
获奖人员:谭济才、刘贵芳、王德兴、张国才。
(4)《茶园病虫害防治彩色图册》,农业病虫防治丛书
编著:谭济才、邓欣、张汉鹄。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年6月。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我们掌握了茶树病虫害较丰富的资料和经验。当时刚好湖南科技出版社正在组织由湖南省政府资助出版编写《农业病虫防治丛书》,出版社与我们联系,要我们编写《茶园病虫害防治彩色图册》,免费出版。我们请张汉鹄先生联系了正在安徽农学院绘图的刘金生助工。文字基本上由我与邓欣撰写,张汉鹄先生审阅。彩图由我们共同选定,参考了当时出版的茶树病虫害书藉,有的由刘金生根据病虫标本临时绘制,工作量很大,从形态到颜色反复修改。我们两人于1991年11月和1992年10月两次去安徽农学院商谈彩色图册的绘制和定稿。全书共79幅彩色图版,7.2万多文字,定价12元。1993年第一次印刷5000册,不久就销售一空,1999年第二次又印刷了5000册,以后又多次再版。这本书对指导全国的茶树病虫害防治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5)《中国茶树害虫及其无公害治理》,科技著作
编著:张汉鹄、谭济才。
出版社:安徽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7月。
张汉鹄先生从事茶树植保工作50年,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和经验,在他退休以后想把毕生的心血得到的材料编著成册,并邀请我参加,这是对我极大的信任和鼓励。全书共10章和附录,100多种害虫彩色和黑白图片,53万多字,精装本,定价68元。该书详细阐述了茶树害虫生态防治与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关系,介绍了我国100多种茶树害虫的形态识别与虫情预测及综合防治。编纂了较为完整的“中国茶树有害昆虫名录”、“中国茶树害虫天敌名录”和“中国茶树害虫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说本书是解放以来我国茶叶植保界的第一部较专业的巨著,是我国茶树害虫发生与防治最完整的经验总结。本人只编写了第三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第六节,补充了昆虫名录和参考文献。其他均是张先生自己撰写和审校。并得到了安徽农业大学的经费资助。2004年11月获得第18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2006年6月获得安徽省第七届图书奖一等奖。
(6)此外我们对茶树新害虫垫囊绵蚧、茶褐樟蛱蝶、茶园几种蜡蝉和茶白星病、茶饼病、茶树苔藓等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分别在《昆虫知识》、《茶叶科学》、《中国茶叶》、《植物保护》、《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
通过这些课题、著作、论文,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茶树病虫害知识库的内容。
五、做了大量的农药药效和残留试验,为降低湖南茶叶农殘作贡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茶叶农药残留量超标最严重的时期,严重制约了我国茶叶出口量和国际声誉,国内也出现了“喝茶就是喝农药”的各种传言。因此各个茶叶研究单位和农药生产销售部门都在探讨和解决茶叶农殘问题。我们一方面探讨如何合理使用农药和减少农药使用量的途径,另一方面也配合农药生产和检测部门探讨农殘的解决途径。
1989-1990年由浙江省农业厅环保站和杭州茶叶加工所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单甲脒残留动态研究》邀请我们参加试验。单甲脒是我国上海农药所自行研究的一种新型杀虫剂,当时我国的农药品种主要是从国外直接引进或引进专利产品仿制的,国内自己研发的很少,因此国家很重视,农业部就此立项专门研究其残留动态,主要用以替代茶叶、果树上常用的有机氯农药。单甲脒在茶叶上的殘留试验就是由杭州茶叶加工所和我们完成的。此项目于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学校曾是中国茶科所农药药效和残留试验的主要基地之一(农药药效和残留试验要求二年二地),陈宗懋所长(院士)、陈雪芬研究员都多次打电话联系过我们做试验,联系最多的主要是夏会龙,他是陈宗懋先生的主要助手,有时他亲自来布置试验,有时完全委托我们试验,有时他们做前期的设计、施药处理,后期的采样、观察由我们完成。从1993-2004年,我们先后给中茶所做了万灵、灭多威、除虫脲、溴氟菊酯、赛丹、罗速发、10%Chinmix(歼灭)、三唑酮、顺式氯氰菊酯、海正灭虫灵等药效和残留试验,也曾给中茶所提供了湖南省茶叶农殘降解规律的情况证明。
除了中茶所外,还先后承担了湖南省农药检定所、浙江海正化工厂、江苏太兴化工厂、湖北农科院植保所、常德长岭农业科技公司、桂林集琦生物制药厂、美国FMC公司等多家单位和企业的新农药、无公害农药的药效和残留试验。一方面为茶园病虫害防治提供安全有效的新药剂,另一方面为常用药剂提供安全可靠的使用技术和安全间隔期。
初步统计一共做了60多项药剂方面的试验(有记录的见《萤光集》P168-184),包括筛选、药效、残留等内容,也包括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矿物农药等药物,其中关于茶叶农殘和药效试验的约有30多项。药剂试验看起来不难,但实际很复杂。既有室内实验,又有田间小区试验、田间大区试验,还有推广示范试验。如田间小区试验要有4个处理以上,3-4次重复,12个小区以上才能进行方差分析,每小区茶园20平米左右,一次田间小区试验就需要近半亩长势基本接近的茶园。选择适当的茶园就不容易,还要看天气,有时喷了药,遇到下雨就得重做。如果是残留量试验,每次还得分不同时间取鲜叶样,冷冻或手工炒制干茶,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分析。
九十年代前后主要是为化学药剂马拉硫磷、辛硫磷、速灭威、单甲脒、粉锈宁、萎锈宁、代森锌、敌杀死等在湖南茶园使用提供防治对象、安全剂量、使用时期和安全间隔期;其中很多化学药剂后来都不能在茶园使用了。本世纪初以后主要是筛选茶园可用的无公害药剂,如在湖南茶园筛选出了两种防治茶毛虫的苏云金杆菌以及增产菌、无毒高脂膜、磷酸二氢钾、1.8%集琦虫螨克、辣蓼粗提物等;推广使用了由中国茶科所等单位提出的BT乳剂、2%罗速发、万灵、除虫脲、0.36%苦参碱水剂、5%抑太保、10%浏阳霉素乳剂、韦伯虫座孢菌、印楝素等。还推广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制的茶毛虫性激素。
前期的很多试验主要是我和邓欣亲自动手,自己喷药,自己调查。试验基地主要是学校茶叶队的茶园,有时也选择在外地茶园。后来有些试验结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学生一起完成,或研究生协助完成,有时也请基地的人帮忙。这些试验的内容、设计、实施和参加人员我都在《萤光集》中注明了,感谢协作人员的辛勤劳动。
2001年2月,省茶叶总公司为了在全省控制茶叶农殘,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聘请本人担任《湖南省控制茶叶农殘技术小组》组长,虽有点名不正,但我们还是配合做了很多工作,除筛选了不少药剂,对下面使用的药剂进行检测验证外,还协助公司举办过多种无公害茶叶培训班,指导生产单位正确合理的使用农药,使湖南省的茶叶农殘量在本世纪初是全国控制最好的省份之一,省茶叶总公司出口欧盟的茶叶量曾为全国之首。
2005-2007年我们和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处共同承担了国家质检总局《八氯二丙醚在茶园的残留降解》课题。茶叶中八氯二丙醚(S-421)残留曾经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严重问题,S-421本身不是药剂,主要是肥料、农药的添加剂,因此引起农产品中残留。通过3年多的大面积茶区土壤、茶叶取样、调查、检测、分析,明确了S-421的具体来源;确定了S-421残留与所施用的农药、肥料的关系;掌握了S-421在土壤、茶树体内的降解规律;为茶叶无公害生产找出替代农药、肥料品种及全方位的控制对策。指导博士生谭琳完成了博士论文《八氯二丙醚在茶园生态系统中的残留降解与控制对策研究》。论文发表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27(4)上。为国家在2008年后明文规定禁止八氯二丙醚做肥料、农药的添加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2年春茶上市前关于茶叶农药残留量问题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引起消费者广泛关注和不安。湖南卫视台在4月24日邀请我去《新闻公开课大讲堂》做节目,在湖南卫视台演播大厅采取由现场学生提问我解答的方式,现场讲解了茶叶农药残留量的形成原因,农残超标概念,我省控制茶叶农残措施及无公害茶叶发展趋势,要求广大消费者正确对待,不要误解误信误传,可以放心饮用。应该对当时稳定湖南茶叶的生产与销售起了一定的作用。
单甲脒残留试验成果奖
谭琳博士论文
茶叶总公司聘书
专家们考察单甲脒残留试验茶园